现场氛围有点热闹。央视记者出现,大家其实都在看她怎么亲手端着红箭-12,军迷看到这画面,弹幕都刷屏,评论区飞起来,开玩笑说“看起来跟个大水管似的,美女小手能拿得动吗”。镜头切过来,记者正慢慢抬着发射筒,肩膀偏一偏,准备做举发射动作,身边老兵在旁边点头。
重量是个真的绕不开的话题。红箭-12,传说中的“国产反坦克王者”,全系统22公斤。就是发射筒、热成像瞄准具、导弹本体,啥都搭上,一背就是48.5斤,这个数字出来,评论区里就有人开始算了。有人用30斤,也有人说35斤,四舍五入一下,反正不轻。现场实际看,记者是真自己背起来,她肩膀压得有点低,说话顺着气喘气那种劲儿,更能感到重量。军迷吐槽,不至于嘛,老兵天天背,这小姑娘背一次也算体验。也有人分析,战士背着打仗,不一样,记者是演示,感觉年份还很新鲜,装备没用旧,重量能贴合标定。
数据公开。17公斤就是运输发射箱搭导弹组合,导弹单独11公斤,24.2斤。要是纯专项体验,不带瞄准具那些辅助,记者手上这一根,大约17公斤,也就是37斤多。这里边“30斤”貌似就有点随意了,节目里有时候用换算近似,实际数据和便捷讲述相差,好多人听个数就记住了,真要当场背过来,经常就迷糊了。看着记者准备测试,背带一拉,身体一转,动作标准,镜头跟着拍,观众能感觉重量带来的压迫感。
问大家。单兵能不能真扛这么大东西跑路?老兵出来讲经验了,说新兵第一次摸,刚扛起来,步伐不稳,训练后,两个小时扛下来,不掉链子都算合格。红箭-12这个设计,强调的是人机工学,肩垫软,支撑好,管子外径170毫米,比传统的发射器加了握感,有的兵甚至说,“站起来发射都行”,便携性不光是搬运,移动也要跟着。央视现场,记者用的确就是现役标准版,没加“青春版”,就是高德红外做的那种,只13公斤,一些展会上能看到,但军队主力装备用重的。
网友讨论。美军的“标枪”,全重22.3公斤,俄罗斯短号重27公斤,摆在一起做对比,感觉中国这个属于不算特别重。可是,如果只拿导弹单体看,红箭-73才11公斤,战场环境不一样,破甲深度差距也大。红箭-12是135毫米直径大弹头,1100毫米钢板直接破,标枪也就750毫米,数据一摆,网友直接夸,性能才是硬道理。有人直接拿便携小导弹QN-202出来比,3.5公斤,只有7斤,美女记者背上能做节目,实际上只能打装甲车皮薄的部分,遇到重型坦克,根本不够看。
历史对比提出来了。三十年前红箭-73刚出来,有线制导,重量轻,发动快,那时候信息化不行,抗干扰弱。现在红箭-12,主动激光半自动制导,打掉干扰,热成像全天候,便携度其实是靠技术堆起来,不是纯减重。央视记者这回体验,展现的是标准型号,22公斤全系统,真实重,用了新材料,管身金属和纤维混合,重量压到可接受水平,长时间追踪目标,肩架不会太累。
现场气氛。记者刚背起来,有些拘谨,笑着说,“还挺沉的”,观众都乐了,有网友截图传播,说这就是国产装备专业化的象征。有兵出来讲,“我们训练就是这重量,作战还是要靠耐力”,大家伙调侃,“女兵能背,男兵有啥借口”。节目后半段,记者真的打实弹,弹道直线,目标爆炸,技术员在一旁讲解,重量换来的就是精准命中和穿甲深度。不只是能背动,更是能靠谱发挥。
节目没有只做体验,还把轻量化型号拉出来讲。高德红外的轻型版只13公斤,管子短,专门为狭窄空间设计,巷战、城市、山地平台都能用。破甲能力800毫米,不如主力,但胜在更轻。记者没用这款,观众期待有机会让其体验,说“青春版”下次抓过来看看。
中国军工进步。红箭-12是个折中的方案,重量在单兵可承受范围内,性能和便携兼顾。对比国际同类武器,没有非常轻,但穿甲能力世界领先。网友口口相传,便携性是中国武器升级的风向标,未来城市作战、机动部署都会走轻量化路线,但主力型号还会坚持性能领先。
结论直接明确。央视美女记者这次体验,是标准版红箭-12,全系统22公斤,真正背起来就48.5斤,运输发射箱加导弹是17公斤,37斤多,节目里的“30斤”说法是大众化说法,实际重量官方数据更精确。便携和威力是红箭-12的真正标签,在世界同类装备里不偏重也不偏轻,很好地做到了性能兼顾。
美军、俄军、国产,各国武器在重量设计上的取舍都和作战需求挂钩。红箭-12用高端技术堆料,标准重量内破甲翻倍,现场体验展示,装备进步就在细节里。央视记者这次背过红箭-12,展示的不只是单兵能扛,更是国产装备未来发展方式,性能和轻便一步到位。军迷们讨论到这个点,不光说数据,更是认同“装备进步带来的自豪感”,说到底,谁能背起来,谁能准点打中,这种信心才真正传递到战场和观众心里。
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,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。
和兴网配资-线上配资平台-配资炒股技巧-平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